30 2021-03
当前位置: 党学团工作 > 正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西沟模式”
来源:本站
日期:2021-03-30 10:28:21 来源:本站

    二月的西沟,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感受家乡变化“槐乡”寒假社会实践队对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通过线下线上双渠道展开了调研。“槐乡”寒假社会实践队针对西沟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道路进行了重点探索,了解了西沟环境治理模式以及产业发展模式,在实践中考察并学习了西沟经验,体悟到了西沟精神。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西沟模式”

    曾几何时,西沟村也是飞沙走石,沟壑纵横,石头组成的山沟,似乎看不见一点绿意,三百亩土地上洒满了希望的种子,可最终存活下来的却只有寥寥几棵。但西沟村的人民并没有放弃,他们表示,不要说是几棵,哪怕是一棵,那也证明这个山上能种树。在这样的理念下,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甚至还特为此制定了种树的习俗。如今的西沟,松柏长在了山头,杨树长在了沟壑,26700亩土地上都长满了绿植,荒山荒沟成了西沟人们的“绿色银行”。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西沟模式”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西沟模式”

    环境的治理,离不开当地的青山绿水,但更离不开的是与之相支撑的绿色产业,为了减轻环境污染,打造绿色西沟,西沟村深化产业改革,关停污染产业,转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产品的深化培植。西沟村利用“棚上发电、棚下种植”立体化农光互补技术,建立农光互补的香菇养殖基地,不仅培植了许多原生态无污染的农产品,促进了产业发展,也极大程度上减轻了产业发展对于当地环境的污染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西沟模式”

    槐乡队通过线下线上双渠道调研了山西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公司员工张俊玲说道:“2017年,山西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落户西沟,她成了太子龙扶贫车间的一名熨烫工,公司按件计酬,每个月能有2200元的收入,平时还能照顾家,种点地。”像张俊玲一样,在家门口上班,一年收入3万多元的西沟村民,成了邻村人羡慕的对象。

    山西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韩英对“槐乡队”队员们说,公司目前解决了西沟及周边村庄近百人的就业问题,“其中90%以上是妇女”。公司厂房也正在扩建中,生产规模扩大后,用工量会大幅增加,需要从周边招聘。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西沟模式”

    在西沟村四季飘香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香菇大棚里,同样是清一色的”娘子军。“该社2014年由22名党员和积极分子发起,并吸收147户贫困户入股。西沟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根考是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他说,合作社的22个香菇大棚目前正在升级改造,改造完毕后,效益将大幅提升,合作社也将成为西沟村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项目。

    “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在乡村振兴中,红色西沟的这种模式,不仅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也通过激发集体产业的活力,成功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共产党员,就是要听党话,跟党走,带领人民群众走致富路。”劳模申纪兰的这句话,也是西沟人“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红色,既是西沟人传承接力的旗帜的颜色,更是这个劳模之乡几十年发展不变的底色。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西沟模式”

    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说:“党的政策好,老百姓都有获得感。”下一步西沟村还将对李顺达故居和当初建立第一个互助组的六户老贫农旧居进行恢复和修缮,结合乡村休闲、生态康养,整体规划西沟红色乡村旅游:革命岩、劳模泉、血泪凹、互助组群雕以及纪兰党性教育基地……一处处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景点,向游客讲述着这里的辉煌。

    对于西沟的发展,申纪兰曾感慨道:“没有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很难想象我们这个国家是怎样走过来的。从旧社会到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共同富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领路人。我要永远按党的要求做事,永远跟党走!”不忘初心,艰苦奋斗,西沟人民一直奋斗在追梦的路上。

    “槐乡”寒假实践队的同学们通过对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的深入调研了解到,随着西沟村产业布局的不断优化,生态效应的持续释放,以及文明乡风的逐步形成,作为太行精神和纪兰精神的重要发源地的西沟,这个曾经因为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而闻名大江南北的太行山小村庄,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